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海因里希(男主视角) (第2/3页)
浓烟的大烟囱,后来因为那声音轰隆隆地实在太吵,灰烬又飘地到处都是,海因里希干脆连放风时间都懒得出去,免得被恶臭熏地吃不下饭。 去问旁边的小看守,永远只会支支吾吾避而不答,好像只要他不说,这世界就永远不会知道他们这群疯子正在干的事。 装傻好,装傻才能活得下去。 海因里希就这么开始了长达大半年的牢狱生活。胜也好,败也好,外面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没了关系,盟军的飞机时不时地就会从头顶掠过,海因里希数着日子,期待着炮弹落下的每一个瞬间,这样他就不用再被耳膜中嗡嗡乱响的声音折磨,里头的哭泣声心伤地刺耳,他难以入眠、痛彻心扉。当然这都是借口,不用依靠盟军,他的破马甲里还藏着那块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金疙瘩,只要他把它吞进去,一切就能结束————为他不能保持沉默,为他总要提出质疑,为他总是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老实服从命令,他该下地狱,千千万万遍。 为那些毫无意义的坚守,为那毫无意义的一切,为那些破铜烂铁,为一场疯子游戏,他失去朋友、失去下属、失去家人、失去爱人、失去自己。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谬的事? 可每次事情到了最后,却又总还心存侥幸。如果他能活下来,那他们……那他们…… 他就这么守着最后一点希望,一点点残喘下去…… 只是曾经那些刻骨铭心的誓言,发誓用生命捍卫的信仰,海因里希好像再也想不起来,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被遗忘的?在波兰?在巴黎?在荷兰?还是在那片恐怖的东方大陆? ————他当初到底为什么会参军? “………” 是了,他忘了,他们是容克世家,世世代代都是军人。 到他们这一代,家道中落,人丁凋零,奥古经商,他便注定参军。母亲不愿意,他知道,正因如此才会想方设法哄他去南京,可她心里清楚,他的路是命中注定,她无法阻挡,因为那是刻在骨血中的传承,无论谁当政,他都会是德国的军人。 于是人们擅长为国防军开脱,擅长于用着那套说辞———他们是正规军,只为国家而战,与狂热的纳粹份子并不相同,而服从命令,是军人的天职。好像他们所做下的一切,都不过只是被逼无奈。 那是很久以后的说法了………很久以后,每当有人这么问他,海因里希只能笑而不答。 纵然再如何心灰意冷,在这一点上,海因里希永远都不会否认,他曾真心将元首奉为德国的救世主,并为此奉上满腔热血,义无反顾——— 他当然并非全然接受他创立的制度。站在他的位置,凭借他的家庭,他所能看见的、知道的,远比普通百姓更多,父亲曾与他讨论这种狂热革命的弊端,可纵观历史,又有谁能找出一个完美的领导人?德国需要秩序,需要一个人结束魏玛共和国的软弱和混乱,需要一个人政治国防军内部论资排辈,唯关系和血统论的腐朽制度,需要一个人唤醒这个被《凡尔赛条约》压地闯不过气的国家。 英法当初既然敢制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屈辱条款,就应该知道,世界大战绝非结束,而是休战。 而忽然有一天,这个人出现了。在一群为求自保只会不断妥协的懦夫中,有一个人敢以一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,带着整个德国站起来,这就够了,不是吗? 奥古曾鄙夷地说世上所有的政客都一样,江山易改本性难移,不过只是坏和更坏的区别,就像这世上的商人,只有贪婪与更贪婪。忠诚和依附可以是追求个人前途的手段,但如果认真那可就和农民的儿子一样,傻蛋一个! 为此,海因里希没少被奥古斯特嘲讽为“理想主义的傻瓜”。可他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自己那张嘴——如果仅是维系关系,方便自己,以此捞好处,家里主要经营酒店与地产,既不生产军火,也不涉及战略物资,再怎么样也不需要向那些军工巨头一般,年年向上头进贡如此巨额的献金。 他们都是傻蛋,谁也不要嘲笑谁。 只是奥古总还能保持清醒,不像他蠢地彻底。难怪外公说他不适合做生意,在外公看来,在所有人眼里都早熟强悍的小海因里希就像一座制作精良的堡垒,你以为里边充满复杂的权术和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