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igma Variation(二战德国)_《情感的逻辑演算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《情感的逻辑演算》 (第2/3页)

到良好,我想得到优秀。

    “露娜,你的问题在于,你在阅读时,面对文中那些纯粹、强烈甚至非理性的情感,总是下意识地去解构,分析其背后的动机、社会成因或利益目的,你将情感过度复杂化了。你似乎……从来不相信文中存在纯粹的、无需深层理由的情感。”

    她精准地戳中了核心。在我眼中,哈姆雷特的犹豫是风险评估失误和决策树混乱,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狂热是青春期荷尔蒙与家族博弈下的非理性均衡,简?爱的独立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体寻求效用最大化的必然选择。情感,是特定输入下,神经递质、激素水平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输出的、可预测的行为模式。

    “露娜,你有没有想过,可能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,很少体验过真实纯粹并且不掺杂任何功利计算的情感?当你习惯用逻辑和目的性去解读周围的一切,当你接收到的情感反馈总是与代价、条件或伤害相关联,你自然难以在文本中去相信和共鸣那些看似无条件的爱、牺牲或喜悦。你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,将‘情感’自动归类为需要被‘分析’而非‘感受’的对象。”

    母亲那带着价签的目光和冰冷的耳光;科赫先生审视货物般的眼神;琳达·里德尔自卑而滋生的恶意;利奥·沃尔夫”男子气概“粗野的挑衅;莱因哈德那场建立在马克基础上的”欣赏“与“和谐”……

    它们印证瑞秋的论断。纯粹的情感在我的经验数据里,这是一个概率极低、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件。

    “所以,瑞秋,应该怎么改变?”改变十几年来建立的思维模式绝非易事。

    “一定有解决办法的,给我一天思考时间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见面时,她将几张写满娟秀字迹的纸推到我面前。

    “不必强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,就像让水流逆行。但我们可以为你搭建一座桥,用你熟悉的逻辑方式,去理解和‘推导’情感。如果我们不把情感看作混沌的、不可捉摸的迷雾,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‘逻辑系统’呢?这个系统有人物的核心性格、成长背景这些‘公理’、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这样的‘定理’、以及情感变化的因果链这样的‘推导规则’”

    她指着纸上的图示,并非数学公式,更像一种分类和推理的流程图。

    “比如,分析一个人物的‘爱’。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去‘感受’它。我们可以先定义这种‘爱’的性质:是占有欲?是奉献型?是基于共同理想?还是源于情感依赖?然后,我们回到文本中,寻找支持这一定义的‘证据链’——人物的对话、行为模式、内心独白、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对比。接着,我们分析这种情感如何推动情节发展,以及它与其他情感,比如嫉妒、恐惧、愧疚等,相互作用。最后,我们可以评估这种情感描绘是否符合人物的‘初始设定’,以及在整个叙事结构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。”

    “这就像…”我凝视着那套清晰的框架,一直堵塞的节点仿佛被疏通,“就像为情感建立一套决策树?或者一个动态的情感状态机?或者说,另一种形式的证明题?”

    ”没错。用逻辑的解剖刀,将情感现象分解为可观察、可验证的组成部分。这种思维范式,可以形成独属于你的路径。“

    ”这是一本杂志,我偷偷买的,某种意义上是禁书,虽然部分情节有些大胆,但这是一份绝佳的练习范本”她塞给我一本粉色封面的书,书页装饰简陋,“别过度在乎其中的情节,而是把它当作练习‘情感逻辑分析’的样本。试着用这套模板去拆解里面的故事,看看作者是如何试图cao纵读者情绪。总结出几种常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